兩個人同住一個屋簷下就會有問題了,兩代之間同住一個屋簷下,生活習慣不同,不是上一代抱怨,就是下一代抓狂。珍珠是我僅見的一位號稱能夠改造公婆觀念的媳婦。
珍珠夫妻都是科技新貴,只有一個小孩,經濟上相當寬裕,公婆常會鄉下到他家來看唯一的孫子,住在他家的時間每年大約有一個月左右,剛開始,只要他們一來,家裡就會發生如下改變:冰箱裡充滿剩菜(兩老新菜都不捨不得吃,堅持要把剩菜吃掉,導致新菜吃不完又成了剩菜,有的剩菜一連兩天都在桌上);被丟進垃圾桶的東西塞滿公婆的房間(包括不用的保養瓶子和各色廣告單、舊報紙、交回收的保特瓶,房間已成垃圾場);出門時,總是先穿上「舊的衣服」,買想出去吃頓不一樣的飯菜都被嫌浪費,買回來的什麼東西都要問價錢。只要老人家一來住,夫妻倆都被迫要急遽的改變生活習慣。
「我覺得我們忽然變成了住在豪宅的貧民。」
這些習慣看來是苦過來的人的美德,但對現代生活來說卻未必理性。
習慣犧牲的人,即使到了不必犧牲也可以活得安適的年代,總是本性不改,還是會堅持犧牲。而自己很犧牲的人,也看不得別人活得太好。
珍珠某天發現,原來,她的婆婆對於拮据的生活也會抱怨。某天和婆婆走過市場,婆婆看著漂亮的蓮霧說,她最喜歡吃黑珍珠蓮霧,昨天本來很想買一點的,但公公白了她一眼,嫌她浪費。「我辛苦了幾十年,他一點小錢也不肯讓我享受一下… 」
珍珠大方的買了幾斤蓮霧給婆婆,把婆婆變成了「共犯」之後,彼此就好溝通了。她又拿孩子當藉口,說:「孩子看你們吃剩菜,會覺得我們很不孝順。」「如果孩子跟你們學,只吃剩菜剩飯,對他的健康也不好吧。」最後的妥協是,剩菜只再上桌一次,不吃完就倒掉,煮菜的話,寧煮少,不煮多。
和顏悅色、循序漸近、見縫插針,花了六年的時間,才使公婆的習慣稍有改善。
下一代改造上一代和上一代改造下一代一樣難。要一起生活,彼此都必須往對方稍微靠攏一點才行。習慣不同,善意拉攏比板起臉來對立容易改變對方。不常住在一起的,又比住在一起的容易改變,因為來者總是客,會較尊重下一代的生活習慣。